全城7x24小时免费上门,您的生活服务帮手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地板打蜡

新能源汽车充电桩, 中国与欧盟差距很大!

发布日期:2025-05-29 05:46:00 浏览:37375

首先,从市场规模与基础设施上对比,中国与欧盟充电桩建成数量上差距巨大。

1、中国充电桩数量及覆盖范围

目前,我国充电基础设施数量近1400万台,其中公共充电设施近400万台,私人充电设施近1000万台。 高速公路服务区累计建成充电设施3.8万台,覆盖了全国98%的服务区。除西藏、青海外,其他省份均实现充电站“县县全覆盖”,全国县域充电设施覆盖率达97.31%;13个省份实现充电桩“乡乡全覆盖”,乡镇充电设施覆盖率达76.91%。

2、欧盟公共充电桩保有量

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(ACEA)及电力设备行业报告的最新数据,截至2024年底,欧盟27国(EU27)公共充电桩保有量为88.2万台。

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数量上,更反映在配套成熟度——中国充电桩平均服务半径已缩短至1公里以内,而欧洲用户仍需面对充电排队和跨平台支付难题。

中国采用成本低廉、稳定性极佳的CAN协议,而欧盟采用了PLC技术通讯链路。

相比之下,中国标准表现出了极低的技术成本优势,电路和软件成本极低,使得设备成本能够大幅度降低。

功能设计的代际差异

支付方式

中国96%充电桩支持手机APP操控,实现远程预约、动态定价;

而欧洲的主板产品则多以刷卡功能为主,用于支持 VISA、MasterCard 等支付方式,传统刷卡支付仍占有一定地位,尽管也在逐步迈向数字化支付,但步伐相对较慢。

同时较大的屏幕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人机交互的操作方式。

智能化水平

中国运营商平台集成光伏储能监控、故障自诊断系统,充电桩在线率超98%;

欧洲刚启动充电桩物联网改造,设备互联互通率不足60%。

建设理念与商业模式

国内充电桩运营公司曾热衷于建设大型的充电站,这背后或许有资本市场的推动和对未来市场的宏大布局考量。

但在国内充电桩市场逐渐成熟和用户需求日益精细化的背景下,充电站运营商们认识到了小型充电站的灵活性和高效性。因此,未来中国的充电站基本上也会趋于小站为主的模式。

欧盟则更偏向于实用主义,小规模的建站模式随处可见,每个充电站三五台设备,既满足了基本需求,又充分利用了有限的空间资源。

中欧充电桩成本差距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(EVCIPA)和欧洲能源研究机构Delta-EE的数据,2023年中国公共充电桩平均成本为2.5-3.5万元/台(约3200-4500欧元),而欧盟同类产品成本高达1.8-2.3万欧元/台(约14-18万元),差距达4-6倍。

这种价格鸿沟源于技术路线、产业生态和政策环境的系统性差异。

以直流快充桩电能表为例,符合欧盟及地区标准(如MID、PTB、LNE等认证)的电能表,价格普遍在二千至四千元。

而国内的快充桩直流电能表(CPA认证),价格在一两百元,更有甚者,价格卷至百元左右。

就充电桩电能表成本对比,价差就可能达到十倍,甚至数十倍。

此外,中国与欧盟充电桩采用不同的通讯协议,接口设计,供应链差距,以及认证和合规成本等,都是造成欧盟充电桩高价格的原因。

总之,中欧充电桩成本差距本质是工业化路径的选择结果:中国通过规模化和技术实用主义实现成本碾压,欧盟则因标准严苛和产业惯性承受高溢价。

中欧充电桩的差距本质是技术路线与市场形态的选择差异。

中国凭借规模效应和数字化创新建立先发优势,而欧洲依托严苛标准推动技术迭代。

▌作者介绍:徐昌国,男,现任职于浙江瑞银电子有限公司(工业事业部),主要负责新能源电力计量仪表(充电桩电能表等)技术咨询及推广。